一份年度報告最主要的功能是展示過去一年的成果,內容不外乎亮點回顧、重要數據、財務狀況等。但我發現一個現象:即使是製作精美、內容豐富的年度報告,讀完後往往也留不下深刻印象。
從一次合作中看到的可能性
前年有個合作組織正好十週年,這是很好的回顧時機。我們決定試試不同的做法:與其製作傳統的成果報告,不如重新思考年度報告的功能。
我們將重點放在表達組織的工作帶來什麼影響,讓年度報告從成果展示轉變為溝通工具。透過重新設計資訊架構,我們讓數據有了更深的意義,也在各篇章間建立連貫性,確保每一頁都在回答「這對讀者意味著什麼」。
結果很有趣:不只外部回饋更正面,連組織內部夥伴都說重新確認了工作的價值。
關鍵在於溝通視角
這次經驗讓我重新思考:為什麼同樣的內容會產生不同效果?
一般年度報告習慣用「我們做了什麼」的視角,但這容易讓讀者產生距離感。無論是潛在合作夥伴還是既有支持者,他們關注的不只是組織做了什麼,更想知道「參與能帶來什麼價值」。
舉例來說,同樣是「達成率85%」,企業讀者可能關心的是合作夥伴的可靠性,一般支持者關心的可能是自己的參與是否真的有意義。當我們從讀者角度重新詮釋這些數據,就能建立更有效的連結。
現代的支持者都相對成熟,他們尋求參與感和成就感,希望看到投入能產生實質改變。要建立這種共創關係,需要清楚表達合作的價值,讓溝通從「你跟我」轉向「我們」。
資源有限,更要最大化影響
對非營利組織來說,這樣的轉變特別重要。既然都要投入時間整理內容、撰寫文稿,為什麼不讓同樣的努力發揮更大價值?
當內容只是成果條列時,影響相對有限。但如果能轉化為有效的溝通工具,不僅提升年度報告本身的價值,更能最大化每份資源的影響力。
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能夠清楚表達價值並創造共同願景的組織,更能有效匯聚資源,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。
三個重新思考的角度
回到開頭的問題:年度報告除了總結成果,還能是什麼?
我認為它可以是建立關係、創造共同願景的策略工具。從這次經驗中,我歸納出三個思考角度:
讀者真正關心什麼? 不是達成率數字本身,而是這些數字對他們的意義。
如何讓內容產生連結?從「你們表現不錯」轉向「這件事與我相關」。
想要建立什麼關係?從支持者變成共創夥伴,從觀眾變成參與者。
當我們從這三個角度思考年度報告,它就不再只是義務性的總結,而是建立關係、創造可能性的機會。
下次製作年度報告時,不妨問問:
目標讀者是誰?他們真正關心什麼?
如何讓讀者看見參與的價值?
想要建立什麼樣的合作關係?
最有影響力的年度報告,往往不是數據最亮眼的,而是最能讓讀者感受到「我也想成為其中一份子」的那一份。
作者
林曉郁 Claire Lin
設計師,小美事創意 Biudesign 創辦人。紐約普瑞特學院研究所碩士,主修視覺傳達,擁有新聞相關背景。曾任PPAPER沛報資深設計總監、喜事國際設計總監,專注於內容策略與視覺溝通設計,擅長用設計語彙創造真實連結。合作客戶涵蓋餐飲、民生消費、非營利組織、文化出版集團等領域。